目前分類:讀書|Read (4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小說課:折磨讀者的祕密

讀者評鑑等級:

評鑑日期:2011.04.01

我看過的小說不多,但是我喜歡看電影。時常跟太太在花了2小時看完一部電影,之後再花相同的時間回味電影,這其間不只討論劇情,還探究導演的手法、編劇、攝影運鏡的內涵,像小孩子拆玩具一樣拆解作品背後的細節,探究電影想要傳達的內在涵意,這過程類似在拆解導演說故事的技巧。

而電影跟小說有點相似,電影用影像說故事,小說則時純粹用文字敘事,但「說故事的技巧」是相通的,所以我在看這本書的過程非常很過癮。

作者像是給了讀者37道密碼鎖,帶我們解開小說家的設定的密碼,但是最重要的不是停留在敘事技巧的層次,而是進一部探索小說家隱藏在裡面的「黑暗之心」。猶如最後黃崇凱先生於「一種注目」闡述,技巧是創作者的手段不是終點。

比如說當你看浮光掠影商業片,你會發現他用了很多俗爛的表現技法,但是內在含意卻很有限,此時你會覺得很空虛,覺得浪費了2小時。相對的,也有一種情形---故事本身很棒,但是運用的敘事技法不恰當、不到位,整個故事也會被導演或編劇給毀了,這兩種情形都很常見。

所以說書的內涵跟說書的技巧,是同等重要!
對寫小說有興趣的新手來說,這本書同時給予我們多元的養分與啟發。


三餘讀書會 / Roger

本文已經刊登於博客來網路書店
http://www.books.com.tw/exep/prod/reader_opinion_all.php?content=bWVtaWQ9Y0d4aGMyMWxaR2xoJm5pY2tuYW1lPVJvZ2VyJnBhZ2U9MQ==



Rog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新書說明會,會後心得:

在一個偶然的機會,太座叫我留意誠品架上的一本攝影書「逐光獵影」,封面坦言談的不是器材或技巧而是「心法」,因為家裡還有太多攝影書快氾濫成災,我沒有要購買的準備,只是隨手翻翻。

 

翻閱幾頁我發現,我好喜歡他的風格,如果硬要說個為什麼?我可能會說:在每一個在平凡的場域裡,照片隱含一股不平凡的禪意與詩意,確實有一股氛圍在影像中靜謐而搖曳的流淌著。

 

然而我還是沒有把這本書帶回家,但我強記下書名與「范毅舜」這個對我來說陌生的名字,並且背下2/18新書說明會的日期,我在內心對自己說:「我要去,我想聽他說話。」

 

因為作者一句話:「你也能走出自己的攝影之路!」,我帶著朝聖的心情而來。

說明會開始之前,我快速的翻閱這本書,並找到我注意到的關鍵字:「寫作」、「專題攝影」,現在事後回想這兩個字,這將會大大的改變我「攝影之路」的拋物線,雖然沒有打算作一個職業攝影師,但總覺得既然有興趣、也花那麼多時間「揪」在攝影裡,應該要設定一個可以依循的方向或目標吧!?

 

來到新書說明會上,顛覆我對作者的許多刻板映象,包括「攝影師形象」、「學院主義」、「傳統器材至上論」(我曾在一個商業空間的著作裡,聽一個作者大肆批評數位攝影)。

 

相反的,雖然作者系出美國學院碩士,卻不認為學院訓練是成功攝影師必經之路,路邊遇到他你不會覺得他是攝影大師,只是一個穿著異於你我的大叔,最特別的是他鼓勵「數位攝影」(或許有人會質疑,這跟他與SONY的商業關係有蹊蹺),但我真的相信這是他的肺腑之言:「相機不過是一個紀錄光影的黑盒子(無論底片或數位相機),創造影像價值的關鍵,無疑是相機後面的那顆「腦袋」」。

 

我喜歡作者對「人」的態度,我觀察到他幫讀友簽完名後,會起身並慎重的看著讀友的背影離開,好像正在以他的眼睛當作快門,將這個人成像在他的腦海裡,那有如構圖時的專注神情,讓我看見他對人十足的尊重與關注。

 

在范老師說話的時候,我看見他有一雙炯神銳利的雙眸,透射出對一件事的堅持與執著所掩蓋不住的大師魄力。相較於說明會之前我膚淺的刻板認知,此時我相信「瞭解自己」並「忠於自我」且「堅持下去」,可能是范老師在攝影之路上成功的最大關鍵。

 

范老師說明會語錄:(因本文為濃縮速記,語意或有跟現場作者相異之處,但我絕無扭曲作者原意之意,切莫斷章取義,並且抱著開放的心情分享作者的智慧!)

  1. 我畢業於文化大學美術系,但我發現到我要成為一個小有名氣的畫家,至少必須再花十年的時間磨刀練劍。

Rog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《日本之路》 
文˙攝影:小林紀晴
翻譯:江明玉
出版:遠流

  去旅行時,總免不了扛著像機,啪擦啪擦地拍下旅行中的景色和容貌。相片記錄著旅者行經的空間,標記當時的天氣景物,如果拍攝自己,還會連帶地也紀錄下自己在旅程的瞬間形貌。一張照片,可以說的事情,太多也太少。是元素太多,街景、風景、人物,觀看間恍然被記憶的洪流淹沒。然而,照片所能紀錄的次元卻又太少,四周的聲音、氣味,還有心情,無法塞入按下快門的瞬間。於是,文字成了紀錄影像以外的可能媒介。雖然語言所能表現達的東西,未必比影像多,在文字之後,閱讀相片的想像會受到限制,但是,文字卻會使相片的生命,增添另一層的風景。

  就像默片的字幕一樣。

  旅行是身體的三度空間移動,閱讀是心的四度空間旅行。每一個人在一生中,都會有一段時間,想要到哪闖闖,去看看花花世界的衝動。不論古今中外東洋西洋,每個人都有的情緒,所謂的人性。很多人寫了遊記,紀錄旅遊異地感懷,寫下是自己的疏離、解放,見聞和感觸。彷彿只有從熟悉的土地抽離時,人才有面對自己問題的可能。為什麼呢?恐怕這是一個屬於人生哲學的問題。

  「雖然生在日本,有時卻覺得不太了解這個國家。就像不太了解自己的感覺一樣。」─序

人是無法了解自己的,所以一生都在探尋了解自己的答案,有人用工作證明,有人用學問尋找,有人踏上旅途尋求解答。小林紀晴很明顯的就是第三者。他因著困惑而上了路,在不同的風景裡接觸未知土地的人情,聞土地的芳香,聽方言緩緩流過耳邊,把這一切,融入「日本國」的鄉愁血液中。他意圖拼湊一個關於日本的整體概念,想知道日本是如何的一個國家,有些什麼人住在這裡,想些做些怎樣的事。他藉著在日本旅行,尋找答案,拼湊輪廓。


  
他拼湊出些什麼呢?

  
雖然,小林拍攝的大部分照片和書寫的文字都流露出「對土地的眷戀」的主題,但是,在日本各地移動的他,最終忘卻不了的卻是虛無灰暗的東京。在日本,「上方」這個過去代表權力中心圖騰的語彙影響,至今仍存留在人們腦海中。小林和各地人們對話當中,充滿了和東京對比的魅影。大部分人都以東京為假想比較基準,藉此加深了地方色彩,彰顯了對土地的戀慕。正如同東京標準語和方言處處可見的糾葛氛圍,是土地的語言帶出了旅行中與記憶故鄉的「異」,突顯出旅情。除了有別於東京的街景顏色,聲音是最直接的感受。從小林的文字紀錄,我深深地感受到這一點。

  
因此,我覺得小林的心裡刻著一個東京。他的身體雖在他方,但他所攜帶的故鄉,卻是東京而不是出生地長野。或者這麼說吧!正如美麗的櫻花和富士山一樣,東京也成了一種鄉愁標記,烙印在曾待過東京的人們記憶裡,或是在血液裡奔流,或是在話語中閃爍。也或許,每個日本人都有過這樣的感覺,那個灰濛濛的首都,是文化的底稿紙,不論你書寫什麼,都帶著都印著東京的習氣。因此在小林的旅行中,拼湊出的是回東京的路景。

Rog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4) 人氣()

 

中年以後(熱銷紀念版)

作者曾野綾子
譯者姚巧梅
分類學習與教育系列
出版社天下雜誌
出版日期2002/02/05
裝訂25K
折價券可以使用
定價NT$280元
會員價NT$188元 (2010/08/10 AM 00:00 止)

加入購物車  

※ 取貨方式:郵局寄送/便利商店取貨付款

簡介:

【關於作者】
曾野綾子,一九三一年在東京出生,聖心女子大學英文系畢業,一九五三年與作家三浦朱門結婚。翌年,以《遠來之客》獲芥川獎提名,在文壇展露頭角。此後,以人之原罪和欲望、信仰、家庭、老、教育等主題發表小說及散文。此外,對社會活動亦不遺餘力,擔任各種審議會會員,並任職「日本財團」會長。一九七九年,接受梵諦岡聖十字勳章,並榮獲多項文學殊榮。著有《靈魂自由人》、《都市裡的幸福》、《中年以後》、《晚年的美學》、《綠手指:園藝之樂》、《聖經中的友情》(天下雜誌出版)、《無名碑》、《戒老錄》、《遠來之客》(遠流出版)及《曾野綾子作品選集—全集七冊》等。

【專業推薦】
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兼任教授 李永熾
專欄作家 劉黎兒
譯者 姚巧梅

Rog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